关系数据库是若干个表的集合,它由一个或多个关系模式定义。
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、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。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单一,现实世界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来表示。在用户看来,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。关系模型中常用的关系操作包括选择、投影、连接、除、并、交、差等查询操作,和增加、删除、修改操作两大部分。
数据库一个存放数据的仓库,它是可共享数据的集合;关系就是二维表,由行和列组成,关键字是表中的主键,就是唯一标识记录的字段,比如学生数据库中一个关系叫学生表,则学生表中的学号字段就是关键字
关系模式是关系的描述。关系模式应该描述关系的哪些问题呢? 关系模式首先描述与关系对应的二维表的表结构,即关系中包含那些属性,属性来自那些域,以及与域之间的映象关系。 关系是n个域的笛卡儿积的子集,组成关系的元组必须是笛卡儿积中使n目谓词为真的元组。所以关系模式必须描述该关系模式的关系全部元组。关系模式必须描述所有可能的关系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。 关系模式与关系的区别:关系模式描述了关系数据结构和语义,是关系的型。而关系是一个数据集合,是关系的值,是关系模式的一个关系实例。 定义: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(Relation Schema),是一个5元组,表示为: R ( U,D,dom,I,F) 其中,R为关系名;U为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的集合,如{A1,A2,A3,...,An};D为U中属性的域的集合,如{D1,D2,D3,...,Dn};dom为属性集U向域集D的映射;I为完整约束集合;F为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。 关系模式通常可简化为 R(U) 或 R(A1,A2,A3,...,An) 其中R为关系名,U为属性集合,A1,A2,A3,...,An为属性名。而域名及属性向域的映象直接说明为属性的类型和长度。 例如,学生关系模式为 学生(学号,姓名,性别,籍贯,出生年月)